食食課課|清明時節一口艾草香──蘿蔔絲 & 酸菜艾粄

客家飲食文化中,常運用糯米、在來米製作出各種特色米食,稱為「粄」。

由於「粄」耐飽又易於保存,方便攜帶到山區工作食用;每逢年節或慶典,家家戶戶也會舂米、磨米,製作出形形色色的米製點心,用來拜神明、祭祖或招待親友饗宴。

如果說,客家人的過年一定要吃「甜粄」和「發粄」,清明節則少不了「艾粄」。因此有一句客家俗諺:

「過新年係甜甜个味,清明係艾仔个味。」
意思是:過新年是甜甜的味道,清明節是艾草的味道。

清明時節,客家人會特別到米店請人磨米,並採摘新鮮艾葉葉,洗淨切碎後拌入粄皮裡,自己做艾粄、炊艾粄,炊完之後滿室飄香,散發艾草清新的香氣。艾粄,不僅是客家人掃墓必備的祭祀供品,也是記憶中與親友團聚共享的好滋味,認為吃過艾粄才算過了清明節。
 

 

一粄兩吃的艾粄食譜

客家媽媽淑華姐分享的兩道艾粄食譜,一道是較常見的蘿蔔絲艾粄,另一道則加入客家酸菜做成酸菜艾粄。前者清甜潤口,後者酸鹹爽口,也可以兩種口味都做做看!
 

  • 食材

    【餡料A】蘿蔔絲餡(10份)
    – 蘿蔔絲 200 克
    – 夾心肉 200 克
    – 香菇、蝦米適量
    – 醬油、鹽、胡椒粉適量

    【餡料B】酸菜餡(10份)
    – 酸菜 600 克
    – 夾心肉 200 克
    – 蒜頭、辣椒適量
    – 醬油、鹽、糖、胡椒粉適量

    粄皮(10份)
    – 艾草適量
    – 糯米粉 225 克
    – 在來米粉 75 克
    – 細砂糖 100 克

 

  • 步驟


【餡料A】蘿蔔絲餡備料

1. 夾心肉絞成粗顆粒,下鍋煸炒逼油。

2. 加入香菇蝦米爆香後,加入蘿蔔絲。

3. 待蘿蔔絲變軟,加入醬油、鹽、胡椒粉調味,充分攪拌後起鍋。

 

【餡料B】酸菜餡備料

1. 酸菜洗淨切細絲,並擰乾水分。

2. 夾心肉切成肉絲,下鍋煸炒逼油。

3. 加入蒜頭和辣椒末爆香後,加入酸菜絲。

4. 待酸菜絲變軟,加入醬油、鹽、糖、胡椒粉調味,充分攪拌後起鍋。

 

艾粄製作

1. 取新鮮艾草加入少量冷水,用調理機打成艾草汁液備用。

2. 先取50克的混合米粉,加入冷水揉製成米團。

3. 將米團放入鍋中煮熟(浮到水面),製成粄母。

4. 將剩下的混合米粉,加入細砂糖、艾草汁液拌勻,
加入粄母開始用手揉製,期間如果太乾可酌量加入冷水。

5. 米團揉製光滑不沾手,分成十份。

6. 舀一匙餡料,放入米團中心,一邊內壓一邊將邊緣米團收合。

7. 將米團收口朝下,底部刷油並貼上竹葉。

8. 將米團塑形成橄欖形狀,中線捏成尖,即可入電鍋,加一杯水蒸熟,艾粄就完成囉!

FLAME

FLAME

邊邊女力小編賬號,不定期更新邊邊新聞、邊邊雜談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