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場走讀臺灣路線、3本女性作家選書、3場台灣國家婦女館合作食農共讀座談

邊邊女力帶你用女性的視角,深度探訪台北松山、宜蘭深溝、台北城南

看見台灣這塊土地上,女性與食物最動人的那一刻!

嚐一口母性的光輝—穿越松山古今的河岸文化小旅行
講師|瞿心怡、張正北、詹凱毓
時間|10.3 (日) 13:00-17:30

〈冬天了,好想做盤蛋餃啊〉

家傳菜珍貴的不只是味道,還有家族畫面。比如蛋餃。想起家裡做的蛋餃,我先想起的,不是一口咬下去,滿嘴的湯汁飽滿柔軟,而是奶奶跟媽媽的「背影」。
蛋餃是我們家的家常菜,不似現在外面喧騰捧上天的「手工蛋餃」那樣浮誇。對我們來說,那就是日常存在,冰箱總是冰著一盤,煨白菜的時候丟幾個,吃火鍋的時候再弄一盤。

〈不能沒有風乾雞腿啊!〉

眷村過年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就是媽媽曬在竹竿上的臘肉、雞腿。特別是風乾雞腿,被風吹過的醃雞腿,有種特殊香氣,非常非常好吃…
洗乾淨的風乾雞腿用高粱酒蒸熟,放涼了切,油花噗ㄘ噗ㄘ噴在砧板上,忍不住偷吃好幾塊,上桌後可以配上兩大碗飯。我心中最完美的吃法,則是在白飯上淋過年剩下的火鍋白菜湯,雞腿混著白菜、丸子、湯飯,唏哩呼嚕下肚。呼~比除夕夜的年夜飯還銷魂,這飯,吃的是生活滋味,不是排場。
學會做風乾雞腿真是太棒了,眷村拆之後,就再也沒吃到的冬日滋味,終於重新回到我們家的餐桌。

文字節錄自 《吃飽睡飽 人生不怕》 (瞿欣怡 , 2020)

險溝與菅芒巷

鄰近幾個村落,在生活數個月後,按圖索驥查了地名由來。深溝村原是古時一條深達五十米的溝道;蓁巷村的「蓁」指的是菅蓁、菅芒的草莖,從前密如林的菅芒,古人用雙腳走出一條巷;而外員山機堡圓弧形蓋狀的水泥量體,則是日治時期戰機臨時停放的地點。
深深的溝、走出來的巷、來回盤旋的戰機。想像大地並不一直是如今馴服過後的平順,它曾是險溝惡水,荒煙蔓布,古奇且野蠻的,曾幾何時才是眼前,水渠是靜的,土地是平的,草是低於人的樣貌。

同名專輯:給雞情詩

從沒想過會愛上雞, 卻不只一次夢見雞。
你喝水的樣子很療癒, 吃米的樣子最充實, 困惑的時候會歪頭, 天黑的時候最慌張。
水平視角望見你從雞舍衝向我, 雞頭都會微低前傾,胖胖身軀左右晃, 顢頇得很萌,我的心底小花遍落, 開始懂你肚子餓時、天空有鳥飛過時、碰見新食物、 覺得挖到寶、有求於人時的叫聲都不一樣。
世界之大,三生有幸遇見你, 遇見遠古而來的你。

文字節錄自 《與地共生、給雞唱歌》 (李盈瑩,2017)

深溝的午後時光— 跟著女農巡田水  aka 〈小深時光〉
講師|李盈瑩、陳阿公、小鶹、Over、張大姐方大哥
時間|10.23  12:00-21:00

女力發酵中— 城南永續與新創的好食小天地 aka 〈○○女養成記〉
講師|謝馬力、陳沅蓀、呂慶炎
時間|11.7 (日) 10:00-13:00

紅包女 不管在陽世陰間,都追求自主的女性,稱為紅包女。

「紅包女」她的形象可沒有名字來得喜氣,一般人提到紅包女,想到的都是她未嫁先亡、含恨而終,汲汲營營想要找個活人老公。但各位有所不知,讓紅包女又怒又怨的可不是沒有對象,而是她另一個世界還不能自由。
紅包女之所以被逼婚,還有一個關鍵因素─傳統認為未婚亡故的女性因身後無人祭拜,可能會化作厲鬼。要安頓芳魂,可以透過一樁婚事,或是幫她找個棲身之所─也就是所謂的「姑娘廟」。目前在各地都還有姑娘廟的存在,用現代人的話來說,也可以叫做「單身女性集合式陰宅」,讓這些女性不用再陌生開發未來夫婿……

宜可女 關心性別與環境議題,在生活中實踐理念的女性,稱為宜可女。

宜可女的名字來自英文的「ECO」,也就是「生態」的意思。她覺得父權文化對於女性的宰制,就好像人類對於環境的予取予求,總想做些什麼來改變現況,決定開始在生活中實踐。
宜可女誠實的說,要改變生活形態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技帶來太多便利, 讓人們很容易妥協。每個人都從環境裡拿走了一點什麼,卻沒想過代價,要是地球向我們追討,後果絕對是人們承擔不起的,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關心……

文字節錄自 《女子翻轉》(謝馬力,2017)

主要讀本
《吃飽睡飽,人生不怕》
瞿欣怡
主要讀本
《與地共生、給雞唱歌》
李盈瑩
主要讀本
《女子翻轉》
謝馬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更多相關讀本

  • 女性、母親們的故事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良露家之味》、《戰鬥媽媽的餐桌與家書》、《主婦的午後時光:15段人生故事X 15種蛋炒飯的滋味》、《我城故事:大稻埕街區生活書寫》、《女人屐痕III:百年女史在臺灣》、《自由背包客的女權微旅行》
  • 食農生活
    《養雞時代》、《巷仔口的農藝復興!:社區協力農業,開創以農為本的美好生活》、《女同志X務農X成家:泥地漬虹》、《漬物語》
  • 台北街道
    《舒蘭河上:台北水路踏查》、《水城台北》、《在台灣尋找Y字路》
  • 聲音記憶
    《耳朵的棲息與散步:記憶台北聲音風景》

台灣國家婦女館

食農共讀座談

【女農與食物的產地:連結土地與人的咖啡】
講者|花音咖啡 高郁淳
時間|2021/8/20 (五) 下午2:00-4:00

【共讀座談—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
講者|《與地共生 給雞唱歌》作者 李盈瑩
時間|2021/ 9/24 (五) 下午2:00-4:00

【共讀座談—田地,療癒了我的魂舒】
講者|《女同志X務農X成家:泥地漬虹》作者 陳怡如
時間|2021/10 /22 (五)下午2:00-4:00

以食引路,漫步地方的性別課

指導單位|文化部、走讀臺灣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邊邊女力協會
協力夥伴|財團法人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台灣國家婦女館、田文社、台灣新鄉村協會、宜蘭人故事館
特別感謝|健康社宅青年創意回饋計畫 – 混居新食代、探索新生活 分享好生活、捕捉幸福時刻、藝術遊牧計畫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