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華姐成長的鳳林鎮,是東部有名的客家移民聚落,有來自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也有戰後來台的廣東客家移民,大部分使用四縣腔。作為一個不斷遷徙的民族,客家人為了生存,發展出豐富的食物保存知識,由家族中的女性代代相傳,淑華姐醃「鹹菜」的手藝,就是被外婆啟蒙的。
現在做的酸菜量少,還能用手揉,量大了便要用腳踩。淑華姐笑說自己童年時總是被當成廉價勞工,每當外婆阿姨們把大菜裝進缸裡就會叫孩子去洗腳,準備踩大菜。家中的兄弟們到了7、8歲就不能再踩,因為自己的體型嬌小,到10歲還能踩上去。有時沒注意到腳上有傷口,一股腦跳進灑滿鹽巴的大菜缸,又跳著爬出來,哇哇大叫。
鎮上的每戶人家,都有自己醃酸菜的手藝,看著阿姨們互相較勁,也是孩子們的娛樂來源。「隔壁太太盡孤老(guˊ loˋ),麼个都盡淨俐(qin qiang-li)。」(隔壁的阿姨很孤僻,醃酸菜的過程小心翼翼。)相較之下,淑華姐屬於隨性派,充滿實驗精神,除了在記憶中挖掘外婆的做法,也會上網找食譜,改良自己的做法,創造出嶄新的味道。
一邊聊著天,淑華姐又鑽進廚房,不出三兩下功夫就端出鹹菜三吃——豬肉炒鹹菜、梅乾肉和鹹菜湯,每道都是下飯好料理,不小心就吃了兩碗飯。「你兜食飽吂?(nˇ deuˊ siid bauˋ mangˇ?)」(你們吃飽沒?)眼看淑華姐又要進廚房,我們趕緊收拾了碗筷,感謝淑華姐的招待,肚皮和心靈都十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