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米為主食的客家族群,擅長各種米食料理。黏度、口感適中的蓬萊米,是日常三餐的米飯;煮熟後黏性低、較鬆散的在來米,就磨成米漿,製成粄條、水粄、蘿蔔粄;而黏度高、不易消化的糯米,能提供相當的飽足感,對於過往居住在丘陵地,從事務農勞動的客家人來說是最佳的選擇,而客家粄圓、粢粑和各種甜鹹粄,也成了客家美食的代表。
「過新年係甜甜个味,清明係艾仔个味。」(go-xinˊ-ngienˇ he tiamˇ tiamˇ ge mi,qiangˊ-miangˇ he ngie-eˋge mi。)淑華姐的媽媽在過節時,會去米店請人磨米,回家自己炊粄,一上午的熱氣蒸騰,滿室都是香味。結婚以後,淑華姐適應了夫家的本省口味,但是每到過年,她都會去尋甜粄和發粄,到了清明節,也絕對少不了艾粄。對淑華姐來說,吃了這些粄,才算真的過了節。
這幾年的清明節,家裏只買到「草仔粿」,這種用鼠麴草做的本省糕點,雖然看起來跟艾粄很像,口味卻不太一樣,於是淑華姐便開始學著自己做。「細人時節來去摘艾仔,都愛摘嫩个。」(se-nginˇ– siiˇ jiedˋ loiˇ-hi zagˋngie-eˋ, du oi zagˋnun ge)大人們做艾粄,爐灶上的事小孩幫不上忙,採採艾草倒是沒問題。以前環境污染少,艾草在路邊隨處可見,只摘上頭較嫩的葉片,過兩天還會再長出來。
採回來的艾葉經過清洗,用水燙到稍熟,用菜刀切碎後,就要拌入粄皮裡了。其實做粄皮也有學問,要先將一小塊米團用熱水燙熟做成「粄嫲」(banˋmaˇ),再將粄嫲混入米粉,揉成粄皮團,比起直接加水揉粄,這麼做會使得成品更有嚼勁,是做粄不能省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