拑家、風趣的農藝藝術家之母:
專訪高雄甲仙滴水崁-李淑枝

2022 食食課課|她的記憶心聲 你的餐桌新語

到甲仙,你是否也想到了在地知名農產芋頭?但這次拜訪兒子是藝術工作者的劉媽媽家沒有種芋頭,眼前看到的是屹立了一甲子的閩南式建築,和煦的陽光穿過家中的芒果樹灑落,寬廣的前院用紗網曬滿了一顆顆翠綠飽滿的青梅,剛採的成堆的筍子、種在牆邊的韭菜……究竟高雄劉媽媽與家人有哪些與食有關的故事,一起來看看吧!

往甲仙滴水崁,必經的是一條又長又彎曲的山路,周圍的景色是平常在都市中難以見得的山巒與田地,人們遠道而來,就是為了打開這個在位在高雄山區的藏寶盒,但對劉媽媽一家來說,這只不過是日常。

 

甫抵達,駕訓班教練退休的劉爸爸便熟練的指揮著車子停放的位置,走路草農藝團的主要成員之一劉星佑也在一旁開心的招招手,轉過頭看到劉媽媽和星佑的阿姨們在屋簷下清洗著等等中午要吃的食材,熱絡的氛圍讓這個坐落在山區的老厝有了不一樣的生氣。

圖片來源:「走路草農/藝團 Walking Grass Agriculture」官方臉書

「治本於農,以農入藝」是成員們的行動原則。走路草農藝團成立於2015年,星佑與夥伴陳漢聲同樣來自於務農家庭,最一開始是希望創作能變成一種溝通方式,透過藝術與農業的串聯,讓家裡的長輩能更了解並支持他們在做的事。攝影、展覽、講座、絹印活動、廣播節目……隨著一次次的嘗試與對話,劉爸爸與劉媽媽從一開始的困惑與排斥,漸漸敞開心房,現在的他們偶爾也會主動提出自己的想法。走路草在這些藝術行動中用另一種方式思考農事,向大眾傳達對於農務經驗的珍貴與農產品背後的價值,原來藝術與農業可以如此緊密又互相回應。

 

而在這些行動中,最常見到的序大(sī-tuā)(華:長輩)就是劉媽媽。本名李淑枝,1965年出生在高雄左營、家裡經營木材生意的她是家中的長女,未婚前的她原本在家負責會計,後來在駕訓班遇到劉爸爸後,24歲就跟著他嫁到了甲仙。婚後為了養家餬口,劉爸爸的主業是走拖車,兼在市區賣滷味,兩個兒子也在高雄市就學。再次移居甲仙是在劉爸爸的父母過世後,山上的老厝與田地沒人掌管,孩子也上大學了,於是夫妻倆便在兩年前回到甲仙,開始新的農村生活。

在甲仙的日子就是栽種家常作物、偶爾上山整理農作,採集新鮮的食材為家人準備美味的三餐。「逐个lâng佇遮攏ē互相交流lah!(華:大家在這裏都會互相交流)」,飲食在這裡是社會互動的基本要素,像餐桌上的瓜仔鬚(kue-á-tshiu)就是前陣子隔壁的太太拿來給她的,春季家裡剛釀好的梅酒,劉媽媽也會隨手拿一罐去給鄰居,在這樣換來換去的過程中,不只換出了感情,也讓各家餐桌上的菜色都變得更加豐富。然而,住在山區當然也有山區的困擾,「以前家裡的水都是接山泉水的,但颱風來的時候就好幾個禮拜只有濁水可以用。」劉媽媽苦笑著說,自來水管線是幾年前才加裝的,這是都市人難以想像的情景。

 

不過,住在甲仙的這幾年,劉媽媽也學會了如何在大自然賜予的禮物中與這片土地共生共存。

藏在料理中的驚喜語料:桂竹筍、軟火、瓜仔鬚

今年檨仔(suāinn-á)毋知影是按怎,無啥物生,顛倒是ū桂竹筍(kuì-tik-sún),削削leh,等咧煮湯,這種削liáu直接煮湯sī上新鮮、最好食–ê啦!(華:今年的芒果不知道為什麼,沒什麼長,倒是有桂竹筍,削一削,等等煮湯,這種削完直接煮湯是最新鮮、最好吃的!)」講完劉媽媽就開始削筍教學,手把手的把技巧教給大家,先剝筍子皮,接著用彎刀把較韌的節切掉,最後斜切,然後用大拇指順勢將筍殼葉捲下,就完成了!「很難得在甲仙能採收到桂竹筍,甲仙盛產的筍是麻竹筍,桂竹筍只有在春夏交接,短暫的二週到三週才密集生長,前幾年還缺水,沒有出產,所以今年能吃到真的是很幸運。」星佑興奮的說。

在前院合力削完筍後,接下來便拿著各式處理好的食材進到廚房。桂竹筍切塊,丟進已熬煮多時的大骨湯繼續炕(khòng)(華:熬煮),然後放入梅干菜;熱油,自製的花椰菜乾與豬梅花肉塊下鍋,大火熱炒;前院種的茄子和鄰居送的豆豉,用軟火(nńg-hué)悶炒。劉媽媽解釋到「軟火(nńg-hué)」是在台語中才有的說法,意思類似華語中的「小火」;而在料理龍鬚菜的過程中,問起龍鬚菜的台語,「龍鬚菜ê台語叫做瓜仔鬚(kue-á-tshiu),著是佛手瓜(hu̍t-tshiú-kue)的鬚。(華:龍鬚菜的台語叫做瓜仔鬚,就是佛手瓜的鬚。)」暗藏在每道料理中的語料都是驚喜,也讓這頓飯變得更有有趣了。

桂竹筍梅干大骨湯、花椰菜乾炒梅花肉、醬燒茄子、蒜炒龍鬚菜、小卷炒韭菜、涼拌小黃瓜,餐桌上家常的食材除了上市場採買,幾乎都是自己栽種、採集而來的,不然就是鄰居、朋友間互相贈送換來的,經過劉媽媽的巧手,烹調成一道道令人難以忘懷的山珍,再配上自家釀製的梅酒與檸檬桑葚飲,簡直是炎炎夏日最奢華的享受。

擺一桌好菜,唱一首《祝你幸福》支持兒子

當然ē想欲一个拑家(khînn-ke)ê查某人–ah。(華:當然會想要當一個能顧好家的女人呀。)」能夠照顧好一家老小、打理好家務事,是劉媽媽那個年代的女性典範,「結婚生了小孩後,都以小孩為主,我們能幫忙做什麼就做什麼,小時候也常常帶他們到處玩,去露營呀,以前還會去當導護媽媽,大家都會一起分享平常都煮什麼給小孩吃。」直到現在,每當星佑帶朋友回家,劉媽媽總是擺出一桌好菜讓客人們賓至如歸,「沒有什麼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煮家常菜招待星佑的朋友而已啦。」對她來說這是支持兒子的一種方式。

憶起還是小姐的年輕時光,劉媽媽最喜歡的是電影與音樂,於是請她分享一段年輕時喜歡的歌曲,在一陣客氣推辭後,「不論你在何時~或是在何處~莫忘了我的祝福~」劉媽媽唱起了鳳飛飛1972年的首張華語專輯《祝你幸福》的同名曲,「最喜歡的就是鳳飛飛啊,那時候還會跑去買她的黑膠唱片!」年輕時的她收藏了許多黑膠唱片,也常跑電影院。

 

午餐後,阿姨們繼續忙著把曬好的青梅仔細的秤重,接著放進大箱子中灑糖、醃製。在地生產的農產品除了自家吃,有些也會加工販售,Q梅是他們春天主要在製作的產品,曝曬中的青梅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劉媽媽說這邊忙完又差不多要吃晚餐了。

光是一個下午,就能感受到劉媽媽與一家人的親切、爽朗與風趣,一道道美味新鮮的料理,將人們聚在一起,大家圍著餐桌閒話家常,時而迸出哈哈大笑,一家人展現著交融都會與村落文化的生命力,在甲仙滴崁水這個靜謐的山中,延續著藝術之於真實日常的樣貌。

序大(sī-tuā)(華:長輩)

瓜仔鬚(kue-á-tshiu)(華:龍鬚菜)

佛手瓜(hu̍t-tshiú-kue)

 

檨仔(suāinn-á)(華:芒果)

炕(khòng)(華:熬煮)

軟火(nńg-hué)(華:小火)

桂竹筍(kuì-tik-sún)

拑家(khînn-ke)(華:顧家)

採訪、撰文 | 品榕

© 2023 Exclusive interior.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