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佳里種地,
與阿媽一起延續老宅記憶

2022 食食課課|她的記憶心聲 你的餐桌新語

從台南市區沿著台17通往佳里,兩側的風景從現代化的高樓、商店,漸漸轉變為平房、魚塭與一畦畦綠油油的田地,轉進巷弄後,映入眼簾的是一棟在現在已經很少見的三合院,保留著傳統優雅的紅磚瓦厝,由楊淑華創立的「洄稻佳里」農業基地便坐落於此。

 

「你們來啦!來來來,快進來坐!」大太陽底下映蓉親切的招呼聲傳來,三合院的前院曝曬著各式自己栽種的農作物,「這是洋茴香籽,拿在手上搓一搓很香喔~」這棟三合院是淑華的家族老宅,也是她記憶中的老家。近十年前,她接手阿公的田地,現在的她與阿媽、夥伴映蓉三人在這裡過著務農的樸實生活。

 

「出生三十多年後,洄游至父祖鄉土,以稻為生活之本。人土相依成為佳,田土相合是鄉里,回到佳里務農生活。」「洄稻佳里」的臉書粉專介紹上這樣寫著。2005年在美濃工作,讓淑華第一次感受到真正的農村生活,後來又陸陸續續到了澳洲、泰國看見了更多樣的農村樣貌,最後她選擇在家鄉佳里,開始務農生活,落實友善農耕,除了方便照顧年邁獨居的阿媽,也讓在阿公過世後休耕已久的田地,能再次活絡起來。而共居的伙伴映蓉,則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台北囡仔(gín-á)(華:孩子),嚮往自然的她,曾到英國攻讀自然環境與社會研究所學程,加入洄稻佳里前,還曾移居南台灣,在老眷村房舍裡,過著一段自給自足的生活。因著想學習務農熱情,她數年前從穀東轉為務農伙伴,就這樣一路做到今天。

 

而守護著老宅的阿媽,也是我們這次訪調的主角之一。阿媽本名楊甚,從前人家會叫她阿招(a-tsiau)。現在因為輩份比較大了,村子裡則會依著阿公年輕時的小名「象仔(tshiūnn-á)」,稱呼她為象姆 (tshiūnn -ḿ) (華:象伯母)。二十年次的她如今已經九十二歲,回憶起小時候,她說她有七個兄弟姊妹,但在那個年代,女兒出生大部分都是送養,她也不例外,於是在她還是小女孩時就來到了佳里。

在日治時期,佳里一帶種植最多的作物就是甘蔗,收成後就賣給附近的製糖會社,阿媽憶起每天都在田裡做工的艱苦生活,「為著予雇主滿意liân開講攏毋敢,uì一透早做到十二點才會使歇睏,一放工著愛趕緊倒轉去照顧厝內,好佳哉四ê囝攏足乖,大漢ê tshuā細漢ê。(華:為了讓雇主滿意連聊天都不敢,從一大清早做到中午十二點才休息,一下工就要馬上趕回家照料家庭。好在家中四個小孩都很懂事,年長的孩子會幫忙照顧年幼的孩子。)」

 

和傳統家庭分工印象比較不同的是,因為另一半是做果菜批發生意,對於食材的採購比較了解,家裡從買菜到煮飯都由阿公一手包辦,「囡仔攏khah佮意伊煮ê。(華:小孩都比較喜歡吃他煮的。)」阿媽笑著說。提到餐桌,阿媽說當時為了省錢,煮飯總是會加很多鹽來抑制食慾,一條虱目魚小孩吃魚肉,大人只能吃魚頭,偶爾也會去路邊摘林菝仔(niá-pua̍t-á) (華:土芭樂),回來沾醬油配飯吃。

 

熬過那一段酸苦交加的時光,如今年歲已高卻仍然健朗的阿媽,平日除了會照料三合院旁菜園的植物果樹,也會去社區的活動中心上課、運動,和其他村人同輩一起吃飯。在子輩、孫女淑華與映蓉的陪伴下,繼續在掛有家族回憶照片,及年年釀造節氣時光的家宅裡,一同過著安心樸實的生活。

比有機要更友善土地

妳們是做有機(iú-ki)嗎?「我們不會說自己是在做有機,卻比有機要更友善土地。」淑華與映蓉兩人堅定地說道。秉持友善農耕信念的她們,主要通路是在網路上與市集販賣的自有農產品,也吸引了許多認同他們的顧客與同業,支持她們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佳里不在灌溉區的範圍,因此我們只種植一期稻作,另一期則以耐旱的雜糧為主,像是玉米、紅豆、地瓜、紅蘿蔔這種的,這邊還有種一些泰國的打拋葉、香草自己用。」淑華熟練介紹著自己的田地。跟著她們走在附近的鄉間小路,放眼望去是一望無際的田地,農作物們也隨著午後的風輕柔的搖曳著。

 

「洄稻佳里」農產品品項,從最初以穀類等農作物為主,後來則也開始販售自己研發的手工地瓜磅蛋糕、地瓜小點心與綜合烤蔬菜等。這樣的轉變主要是在映蓉加入後,團隊人力與時間更有餘裕,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映蓉對手作食物有興趣,便嘗試透過一點點加工變化,讓食材成為另一種美味的樣子。

 

平常在家,她們也會用自己種的鹽桑仔(iâm-sng-á)(華:桑葚)和洛神(lo̍k-sîn)(華:洛神花)自製爽口的飲品,淑華說桑葚飲是阿媽以前就會做給她們喝的,把桑葚用大鍋子熬煮到出汁後,加入一點糖,瀝掉果渣,加水稀釋,夏天的消暑良品就此誕生。

而移居佳里生活的這幾年,映蓉也學到了很多不同於北部的飲食文化。比如,她是來佳里才第一次知道麻油米糕的台語叫做「燖米糕(tīm bí-ko)」。也學習到作法是將麻油、雞肉、米糕在鍋中炒過,再放到電鍋裡燉,與一般大家所知的台南米糕很不一樣,阿媽說,這是冬至之前一定要煮給孩子吃的餐點,小孩吃了之後比較不會感冒,算是佳里一帶才有的習俗。還有一次,當映蓉在廚房用鍋鏟炒花生時,阿媽告訴她炒花生要用「鼎摖(tiánn‑tshè)」才會好吃,然後遞了一把用竹子的根曬乾綁製成的器具給她,具有自然縫隙的道具,果然讓拌炒更均勻、成品更好吃了!

阿媽炒花生時用的「鼎摖(tiánn‑tshè)」,是一把用竹子的根曬乾綁製而成、具有自然縫隙的道具。

而佳里這帶除了有特殊的台語腔調,在某些用詞上也與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映蓉分享說,有一次聽到阿媽請她幫忙拿鱟𣁳仔(hāu‑khat‑á)時,當下完全不知道阿媽在說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在指比較大的湯瓢。對她來說,阿媽就像一個活字典,總是能帶給她許多驚喜與新知,也增加了在佳里的生活樂趣。

 

然而,看似簡單踏實的務農生活,並不容易。經營「洄稻佳里」像是一場場的闖關挑戰,她們不僅必須面對農村裡其他長輩對於自然農法的質疑,像是「為什麼你們不撒農藥,這樣都被蟲吃光光了還要賣什麼?」、「你們這樣做不行啦!」,身為女性在農業界也相對弱勢,「大家會覺得女孩子這種事做不來,就會一直想要教你。」

 

從實際的收成面來看,採用自然農法確實必須在收成量與成本間不停的拉扯。「就做我們能做的。」她們在開發加工產品、與臺南鄰菜合作、嘗試新的栽種方式…之中,與大自然共處,從中找到永續與土地共存之道。這段過程與大肆汲取地力的速成農耕方式相比或許顯得漫長,但她們仍然會在這塊她們所依戀的土地上,繼續耕耘,等待秧苗自然開花結果帶來的豐盛收穫。

林菝仔(niá-pua̍t-á)

囡仔(gín-á)

帶(小孩/手足)(tshuā)

鹽桑仔(iâm-sng-á)

洛神(lo̍k-sîn)

有機(iú-ki)

燖米糕(tīm bí-ko)

鼎摖(tiánn‑tshè)

鱟𣁳仔(hāu‑khat‑á)

 

採訪、撰文 | 品榕

© 2023 Exclusive interior.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