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食食課課——女農與食物的產地

為什麽一個女性主義組織要關注食物議題?從2019年我們開始舉辦《食食課課:廚房外的女食物學家》系列展覽,就一直被問這個問題。

有關食物的選擇可以顯示一個人擁有多少特權。有史以來,食物一直都體現了食用者的社會階級。在人類歷史中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一個人在食物方面的選擇,直接顯示了他/她所處的社經地位。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可以享用豐富且優質的食物,而社經地位較弱勢的家庭可以選擇的食物則極為有限。在中世紀的歐洲,只有貴族的餐單才會有大量的肉製品;同樣的,在唐朝,荔枝是李唐皇室才能享用的珍饈,因為運送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與財力。類似的情況在當代仍然存在。有機食品在世界範圍內越來越受推崇,然而,維持完全的有機生活對很多在城市生活的人來說,仍然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

你所選擇的食物也顯示了你的個人認同,正如人類學家Robin Fox所說的,“你是什麼人,你就吃什麼。” 吃哪些食物、不吃哪些食物逐漸成為我們個人認同的一部分。舉例來說,吃素這一行為在不同的語境下可以傳遞不同的理念,它可能是信仰的實踐,可能是文化習俗的一部分,也可能是政治選擇。很多佛教徒通過吃素表達眾生平等的宗教信仰,六朝時期的百姓會通過吃素來向上天懺悔自己的過錯。過去幾十年中,素食運動更是成功的傳達了包括動物權益、環境永續、公共健康在內的一系列明確的政治訴求,並在世界範圍內產生影響。

後殖民時代的經濟格局不僅影響著全球的食物產業,也直接影響著在地的中小食物生產者。殖民國家的食物在被殖民的國家和地區,通常被認為是精緻、昂貴的食物,正如日本料理在台灣或法國料理在亞洲絕大多數國家的地位。這些異國料理不僅需要使用由外國(通過是這些曾經的殖民國家)高價進口的食材,而且經常由外國(仍然是這些曾經的殖民國家)高薪聘請的大廚製作。因此,形成了一條昂貴的產、供、銷食物消費鏈。反觀這些被殖民國家的傳統在地食物,常常被認為是粗糙的食物,以低廉的價值被銷售,而這條食物生產鏈上的生產者、料理者與銷售者通常只能獲得微薄的收入。在昂貴與廉價的兩條食物生產鏈中,也可以看到明顯的性別分化,男性多集中於前者,而女性則多集中於後者。

我們的全球食物產業正在被歐美跨國公司所壟斷。這些公司控制了從種植、加工、流通、銷售、甚至料理的整個食物生產過程,訂定了全球農產品和食物的市場規則。小生產者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很難有議價空間,在產品的種類和質量上也很難有競爭優勢,這便導致很多小生產者被迫退出市場,廉價出租甚至出售自己的土地。另一方面,食物消費者在很多情況下也不得不接受這些跨國公司所出售的產品。我們好像可以在超級市場中挑選琳瑯滿目的食物,但城市中的超級市場卻被幾家公司壓斷,這意味著,我們其實只是在幾家公司中購買食物,而且購買的是它們挑選給我們的食物。

在很多文化中,女性都是食物的供給者,積累了有關食物的豐富知識和精湛技能。《食食課課:廚房外的女食物學家》展覽,所呈現的就是女性在種植、流通、料理與食物保存的過程中所呈現的智慧。然而,這些智慧,通常被認為是女性不給薪家務勞動的一部分,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家庭付出,從未被認為是科學技術的一部分。當轉基因科學、合成食物被認為是科學,甚至被商業公司大肆宣傳和推廣的時候,為什麼這些保存了食物天然風味與營養的知識與技能卻被忽視甚至貶抑呢?它們為什麽不值得被認為是珍貴的科學知識和技術呢?

傳統的農業知識與生產方式在過去一個世紀也同樣面臨被貶抑與忽視的情況。自19世紀以來,以人工化學技術來克服病蟲害及地力衰竭問題的慣行農法大行其道。這種農法,雖然可以將土地的產量在短時間提高,減少人力成本,並生產出賣相較佳的農產品,但大量施用農藥、化肥的密集耕作模式,卻會造成土壤酸化、農藥殘留、地力最終衰竭的嚴重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危害環境生態,而且威脅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事實上,傳統的小農耕作通常都很重視資源再利用、土地與生態環境的永續性。在不同的農耕文化下,儘管農民會採取不同的方式進行保種、施肥與耕作,但其目的大多是為了增強土地的養分與韌性,提高作物的存活率和產量。在2020年《食食課課:女農與食物的產地》展覽中,我們介紹的十一位女農,有些完整的保存了傳統的農耕方式,有些則將現代科學與傳統智慧結合,創造了新的耕作方法,而她們的共同點即是對於永續耕作方式的堅持和對於自然的愛惜。

信息與通訊科技的發展給農業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人類不僅可以預測天氣,甚至可以根據既往的天氣數據精準的預測不同農作物的產量,從而提前決定應種植哪種作物實現最大收益。與此同時,小農卻因為他們有限的科技近用權——即了解和使用科技的權利,被日漸邊緣化。例如,日漸熱議的精準農業被認為是現代農業的未來,不僅可以提高田間作業的生產效率,也可以減少農業對環境的污染。然而,精準農業在進行決策時,需要依賴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遙感技術(Remote Sensing)等多種技術,這要求生產者不僅需要投入一定的技術設備,也需要有相對應的專業知識,這是很多小農生產者所無法實現的。慶倖的是,由於台灣政府在農業技術開發與農業數據開放過程中所發揮的主導作用,台灣的小農更有機會接觸可負擔的科技資源。近十年來,掌握了新興科技與科學知識的青農進入農業,也加速了這些科技資源在農業中的應用與推廣,我們展覽中的幾位受訪者的經歷,便呈現了過去十年間科技逐漸進入農業生產的這一過程。

#我們期待實現什麼樣的改變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購買食物時,會將食物里程作為選購時會考慮的因素。食物里程是食物從產地到達消費者餐桌所經歷的旅程,食物所經歷的里程越多,意味著在運輸的過程中所造成的對環境的負擔越大。通過購買食物里程較少的在地食材,我們可以減少食物運輸造成的環境污染。不要小瞧這件小事對環境的影響,這是這世界上的所有人幾乎每天都要做的決定。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可以直接向在地的生產者購買食材。這不僅讓消費者可以吃到新鮮、無添加、有明確食品履歷的食物,也可以讓小農可以免於受經銷商的盤剝,不需要進入國際食品競爭市場廝殺。更重要的是,你是在保護你的在地農業與土地免於被跨國公司侵食,在台灣的語境下,這是一個涉及國家安全的重要議題。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可以通過日常消費去支持那些對環境友善、對食品安全負責的生產者。在購買食物的時候,知道你的食物是被誰生產的、用什麼樣的方式生產的是十分重要的,畢竟這些食物最終會對你的健康產生直接的影響。只有支持那些負責任的生產者,你才可以讓這些生產者可以留在產業中,繼續守護食品安全與你的健康。

FLAME

FLAME

邊邊女力小編賬號,不定期更新邊邊新聞、邊邊雜談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