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粄親像係婦人家个事情。」(zo banˋqinˊqiong he fu-nginˇ-gaˊge se qinˇ。)客家女性的堅忍耐勞,絕對不是說說而已。過去社會有著「男主外女主內」的刻板印象,但是對於客家女性來說,農作和家務都是客家婦女「份內的事」,可說是蠟燭多頭燒;到了休耕過節,也沒有休息的時候,除了張羅一家大小的飲食,還得撥空將農作加工製成常備食品。像是做粄這種勞力活,也是女性們自己來,如果要叫女孩們幫忙,就將粄團分成小塊慢慢揉捏,再集結成團。
但是淑華姐沒打算延續這個奇怪的分工,於是便叫先生過來幫忙,總算將粄團揉勻了。接著淑華姐取出早些炒好放涼的蘿蔔絲,挖起一勺,用粄皮包覆後整理成橢圓形,在收口處黏上一張柚子葉,便完成了一個艾粄。我們試著包看看,發現一下子餡料放太少,口感可能像糍粑,一下子餡料又放太多,根本包不起來,只能拿一小團粄皮來補救,只能說作粄真是不容易。
「來食粄囉!」(loiˇsiid banˋlo!)將辛苦製作的艾粄用電鍋蒸熟,稍微放涼讓粄皮更有勁道,送入口中,感覺艾草的氣味竄入鼻腔,混合著蘿蔔絲的鹹香,原來這就是淑華姐說的清明節必嚐的好味道。離開時淑華姐塞了幾個艾粄讓我們帶回家,心裡想著明年的清明節,可能要再來拜訪淑華姐,因為艾粄好像也成為我們的「清明好滋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