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片孩子能回家的小米田:

尖石yulu養老部落裡的女力行動

2022 食食課課|她的記憶心聲 你的餐桌新語

初見後山中的養老部落

要來到新竹尖石後山的「養老部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知名的鄰居司馬庫斯,就因為位處偏遠深山、交通不便,長期沒有電力供應,曾有「黑暗部落」之稱,但其實養老部落的電,來得更晚,連柏油路也是這幾年才鋪設。

跟著比令與幸腕開車上山的路,從地圖上看來就像攤開的小腸,曲折離奇。沿途山路蜿蜒,不斷重複180度爬坡急轉彎,上到「秀巒」海拔1700公尺,再往下到1300公尺的「田埔」,再往上行到海拔1400公尺的「養老」。邊坡上老樹優雅溫柔地伸出長長樹枝,用茂盛的樹葉遮住陽光,彷彿守護著回家的族人及探訪的旅人。路邊小心落石的警告標誌、道路上大大小小石礫、石塊、防止邊坡崩落土石的慘白水泥牆,提醒著美景當前,仍要保持警覺。經過一片片竹林,交錯的光影讓人想到臥虎藏龍電影畫面,再搭配時不時出現的三五朵鐵炮百合,在一片翠綠中點綴著,讓人眼睛為之一亮。轉個彎,幾棵在懸崖上矗立著的松樹,遠景是大山,路上一閃而過的絕景,讓後座的團隊夥伴時不時發出驚呼聲。

某段上坡時,比令停下車,搖下車窗跟停在路旁小發財車上的朋友聊起天,離開時還接過一支少說80、90公分長的麻竹筍;又或者在修路的彎道放慢速度,迅速從車窗內遞出一杯飲料給指揮交通的青少年,不囉唆、很有默契地等男孩接過飲料就踩下油門離開。部落中彼此距離遙遠,但人心很緊密。

投入部落行動的客家Ina

幸腕曾在世界展望會工作多年,熟悉如何為部落原鄉尋找資源;嫁給比令後,則轉職到新竹縣婦女福利服務中心服務,希望能培力部落婦女一起經營、永續部落發展。她提出的任何倡議都從自身做起,不用言語而是用行動去說服族人。「行動真的有機會帶來好的改變!」,幸腕這樣說著。

大家看到雨滴落下,狂奔前往的小米穀倉,是比令依著記憶中父親所擁有的那座穀倉建造的,可能跟其他族人腦中的印象不盡相同。但穀倉的興建,象徵著全新的意義, 那就是「找回原初的部落生命經驗」。這年八月,當比令家的穀倉完工後,族人也想要跟進時,幸腕心想:「這樣就夠了」。

幸腕說到,客家人低調、不張揚、堅毅的性格,女性主司廚房大小事,這些都跟泰雅族很像,她融入泰雅家庭時有種契合感。泰雅族傳統為父系社會,有比令的支持,夫妻倆彼此就議題討論、依共識行動。有些時候,面對族人的好奇跟疑惑,由泰雅血統的比令出面,能減少幸腕身為女性、外來人角色在與族人溝通上的困難。

除了在婦女福利服務中心的工作,幸腕也是養老文化生態發展協會的總幹事,她會帶著族人向公部門提案,連結族人發起活動,還參與霞喀羅古道導覽、市集擺攤、擔任協會臉書的社群小編。生活在此,讓她打開五官感受觀察,同時也不斷思考各式讓部落更好的行動方案,例如:因為氣候變化,雨量過多或過少對水蜜桃產量有很大影響,動念發展「林下經濟」,在林蔭下種植耐陰或高經濟價值作物,如香菇、木耳,或種植與小米(trakis)同樣耐旱的雜糧作物:「稷」。除了以原地木材種植段木香菇外,為了部落的永續經營,更進一步思考把砍掉的樹木種回來,維持生態、林相。種種行動都圍繞著一個核心,那就是讓部落是家人與孩子能夠「回來」生活的地方。

Trakis qani ga siki ssyun inlungan mlahang,  blaq qu kinbayan nya.

「小米只要認真照顧就會長很好,沒有用心照顧,收成就會差。」耆老告訴幸腕,泰雅族流傳的一個說法,也像是為家人今年努力的成果,下了最好的註解。

安排每週幾日從竹東上山到養老部落的二地居,恢復部分傳統生活方式,希望讓孩子成長時能浸濡在的泰雅族的生態觀之中,自然而然成為認同的DNA。讓小米種植不僅止於學校裡書本上的實驗教育課程,在生活中卻不見文化的痕跡,成了沒有生根的生命經驗。再者,孩子長大後若想回部落,也不會面對部落沒有產業可謀生的困境。幸腕說:「留給孩子一個能永續發展的故鄉,孩子想回來就回來」。

平常與yaya、老公溝通,還是以國語為主的幸腕,能夠講一些日常的泰雅語詞彙,yaya的國語也能表達很好,比令更是能夠流暢翻譯兩種語言。採訪的過程中,yaya害羞說得比較簡短時,幸腕也會適時幫忙闡述yaya在乎的核心價值是什麼。yaya不經意流露出對ina 用心投入部落的欣賞,婆媳倆人相知相惜。

yaya 希望孩子回來的時候,

家裡有自己的傳統作物可以種​

Yaya今年71歲,說話輕輕的。不知道yaya是因為害羞,還是每天伴著純淨的天空、門前開闊的大山、安靜的星星月亮,臣服於大自然要風來風、要雨擋不得的老天,所養得不與世界爭的安定感。聽著她沈靜穩定的聲音,對比之下筆者覺得自己太浮躁了。yaya看向不遠的山頭上工作中的年輕人,指著說那邊種的是青椒,門前坡地上是水蜜桃,對面山頭梯田種的是青菜,還說青菜可以賣比較多錢。

問起yaya喜歡吃的食物?她說山上有什麼就吃什麼,似乎覺得山上的粗茶淡飯沒什麼好拿出來介紹。但其實yaya心中,還是有她的美食清單。她領著我們到廚房後的倉庫,拿出一袋曬乾收藏著等待播種的豆莢,說這種豆子很好吃,再細數腦海中浮現的美味:傳統的地瓜、芋頭,還有刺蔥、馬告、野菜(yahaw,山萵苣)、芋梗、長豆、樹豆、龍葵。

yaya從兩三年前開始復育一些傳統作物、致力於保種,想要留下那傳統、未經改良的滋味。「不管外面環境如何改變,還是要知道自己的過去。以前部落生活很苦,但現在很方便了。在外面生活可以賺錢,但如果孩子以後不喜歡外面生活的話,可以回來。所以小米不要斷掉,我們種夠吃的量就好」。yaya不費力淡淡的說著,但眼神堅定,很有力量。

yaya說部落傳統作物是小米,眼前的梯田是過去日本政府政策下而有的產物。

傳統生活中,部落族人有共同遵守的gaga (規則),比如懷孕的婦女不能進入小米田、還沒有祭告祖靈的食物不能吃、在女性紋面習俗禁止前,也是必須經過儀式,不能隨便紋、不確定的事不能亂說或誇大,否則都會被祖靈懲罰。泰雅族沒有以歌舞慶祝豐收的習慣,而是以稱為感恩祭(smis)的儀式,向祖靈進行種植的工作成果報告。將收成的作物、小米、小米酒備好,將捕獲的山豬肉等,掛在長長竹子的頂端,然後躲在一旁等待祖靈到來。平靜無風的狀況下,細細的竹梢輕輕搖晃、擺動,代表祖靈來檢視你一年的辛勤成果了。播種時,沒有歌舞相伴,如同收成時一樣安靜、莊重地進行。

比令向我們解釋,泰雅族不隨意唱歌,主要是透過古調吟唱,隨心唸出當下的感受想法,表達的方式沒有固定曲調及歌詞。這天,yaya很難得在外人面前開嗓吟唱,她像作曲家,也同時是急智歌王,看著窗外大山,緩緩道出,對我們經過路途遙遠辛苦地來訪的感謝。看著yaya的側臉,聽著專為我們編唱的古調,心中溫暖感動萬分,難以言述。

泰雅族不以歌舞慶祝收獲,這讓筆者對泰雅族有更近一步的認識,也破解了過去對原住民族皆愛好以歌舞的印象。回想起上一次經驗到將腦中刻板印象打破重組,是在美麗的蘭嶼。看見達悟族以處理好的椰子做為盛裝海水、料理用的容器,同行的夥伴們都直覺猜測是酒器,卻遭當地達悟族朋友正色澄清:「達悟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不釀酒的族群」。當下為自己將刻板印象套用在陌生的文化中,感到羞愧,卻也獲得珍貴的學習。

餐桌上樸實的珍饈

比令一邊哄著剛出生不久的孩子Skaru,一邊擔心午餐時間快到,若不趕快準備會餓著我們。比令兩個孩子分別以烏心石(Skaru’)、櫸木(Tagabin)命名,取其木材質地堅硬的特性,希望孩子能像烏心木、櫸木一般堅毅。比令介紹家裡搗麻糬的杵,就是堅實不易腐爛的櫸木製成,驚人的是這杵已經使用近百年了!

在傳統泰雅家庭分工中,男性是不被期待進廚房的。比令,卻圍起圍裙為我們準備午餐。yaya也爽快讓兒子當招待客人的主廚,在旁教我們這群只會「買來吃」的都市人處理龍鬚菜(lyuw kuku)。

聊到廚事,幸腕說有次在煮糯米的時候,她中途有幫忙,結果糯米怎麼都煮不熟。後來才知道泰雅傳統gaga有個說法,煮糯米必須由一個人從頭到尾負責,中間不能換手,否則糯米會煮不熟或不好吃。雖然難以解釋原因為何,但彷彿是在教導我們做事要貫徹、專心做好一件事。另一個禁忌也很有趣,煮糯米時家裡不能有爭執、爭吵,不然糯米也會不好吃。傳統禁忌對習慣現代生活的人們來說,看似沒有道理,但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它的趣味及神秘。讀者們,如果下次家人之間不愉快,找不到台階下,不妨善用泰雅族的傳統禁忌,趕快提議來煮糯米,當做和好的藉口吧!哈哈!

比令忙進忙出,採訪也告一段落,準備開飯!首先吸睛的是餐桌,一整塊原木放在兩張紅色塑膠椅上成了「原味的」餐桌,大塊原木搬下來還能做彈性運用,變身餐桌以外的身份,又不佔空間真是大智慧!餐桌上一道道家常菜,刺激著唾液:青椒炒肉絲、番茄炒蛋、屋邊種的龍鬚菜,還有山肉桂麻竹筍湯。比令將早上剛收到的麻竹筍,切片之後用糖煮過,以去除苦味,再加入山肉桂(Hom),便成了一道清甜、帶著陌生又特殊香氣的湯品。

一邊用餐,比令聊起老人家傳承下來的最佳捕獵的季節是在秋冬季,獵人會避開春夏動物交配、哺乳等時節,好讓資源能永續。

豐足的吃了半晌,一直還沒上桌吃飯的yaya,這時又端出一盤剛炸好的苦花魚,以及yahaw野菜湯。喝到yaya喜歡的野菜湯,又是驚艷!也許是最單純的烹調方式,襯托出食物最原始的味道,清淡低調卻又給人深刻的印象。

 

大部分我們在生鮮超市買到的青菜都經過改良,變成大眾接受度高的「清甜脆口」,已經沒有各式野菜的特殊氣味與苦味。將來會不會大家吃膩了清甜脆口,又想吃苦呢?筆者很期待野菜的逆勢翻轉!

比令釣的苦花魚,經yaya巧手一炸,外皮酥脆焦香、肉質鮮嫩,恰到好處。苦花有很多細刺,再好吃都要慢慢吃!剛好提醒我們慢食,好好品嚐眼前由yaya一家親自栽種、捕獲與烹調的食物。

yaya仔細從篩子中挑出六種不同的小米,釀小米酒的、搗麻糬用的、做醃漬的…,各有不同用途。

從孩子的命名師法於植物的特性、獵捕季節的設定,在在能看出泰雅族敬大自然萬物、謙卑的生活態度。筆者心中帶著滿滿的觸動下山,回程再次見識到大自然的威力,下午行經宇老(Uraw)遇上的濃霧,就像老天在提醒我們,山路駕駛不要太過大膽,謹慎為上。有幸到養老部落,見證yaya一家齊心回到部落扎根,緊緊抓住土壤,努力開花、期待結果。那樣看似平淡實則不平凡的生命故事,讓人生起崇敬之心。
採訪特派員

採訪、撰文 | 賽車手

因著採訪解鎖了山路駕駛技能,暫時有賽車手的假頭銜。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好奇。喜歡跟植物說話。相信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貌,是由各種外在刺激及內在條件特質交互作用而成,探究不完,所以人是世界上最有趣也最複雜的生物。未來想持續用各種形式靠近生命、紀錄故事。

© 2023 Exclusive interior. All Rights Reserved.

Contact Us